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專家認為,中國建設“智慧城市”可以借鑒瑞典斯德哥爾摩郊外的哈馬比生態城。(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 日本《產經新聞》11月1日發表題為《學習北歐經驗打造智慧城市》的署名文章,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儘管中國一直致力於改善空氣質量,但污染情況似乎在逐年惡化。以往北京都是在進入供暖季之後由燃煤帶來煙塵,但在今年的10月19日,也就是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當天就已經創下了PM2.5濃度達每立方米400微克的紀錄。空氣污染程度之重達到了世衛組織所建議的最高值的16倍,很多參賽選手不得不戴著口罩比賽。
  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找應對這一嚴重事態的對策,但效果尚不明顯。現在看來單靠機動車限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已經不管用了。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刺激了人口的自由遷徙,與之相伴的是,錢流、物流也都沿著相同的方向集中。最終導致北京、上海、重慶等大城市出現人口過剩的問題,城市功能幾近癱瘓。嚴重的空氣污染或許就是負面效應之一。作為對策,中國政府提出了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智慧城市”的計劃,目前這樣的計劃已經多達200個。
  今年春天,我訪問了江蘇省省會南京,與中國政府方面的代表、省政府官員、大學里的研究人員等就智慧城市交換了意見。由此我得知,中國政府所說的智慧城市主要是由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技術、行政服務的信息化三者雜糅形成的產物,而所謂國家級、省級的區分也只是規模大小不同罷了。我當時極力強調,劃分智慧城市等級的最重要依據不僅僅是每一項具體的技術,而是這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質量。
  因為在我看來,提高生活質量這一基本概念才是劃分世界上智慧城市等級的唯一標準。為了這次南京之行,我預先做了充足的準備,還曾經飛赴在智慧城市建設上領先一步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實地參觀。斯德哥爾摩是2010年的“歐洲綠色首都”,它也是歐盟委員會2008年推出的“歐洲綠色首都”評選活動評選出來的第一個典範。
  我首先參觀的是位於斯德哥爾摩郊外、從1994年開始通過對舊有工業港口的再開發形成的哈馬比生態城。開發20年來,這裡已經成為一座擁有3.6萬人口的新城。
  在土地利用、交通體系、節能減排、水質凈化、垃圾處理再利用等方面,市政府、開發商和擁有相關技術的民間企業都以提高生活質量這一共同目標為基準,推進城市開發。為了改變居民的意識,政府提出80%的居民出行由輕軌等公共交通系統和自行車承擔。而且為了幫助雙職工夫妻兼顧工作與育兒,政府還花大力氣建設了相當數量的保育中心和兒童游樂場。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由真空搬運系統實現瞬間收集,再作為生物燃料發電。美麗的城市、河流上飛翔的水鳥、滿眼的綠色與淡雅色調的低層公寓樓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據說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由於健康水平的提高,幫助政府節省了大筆醫療財政支出。一邊學習北歐的智慧,一邊引進日本的技術打造智慧城市。由日本主導亞洲智慧城市建設的時代已經到來。
  
  【延伸閱讀】紀念首個世界城市日 “中國城市未來發展國際論壇”在京舉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年10月31日是聯合國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世界城市日”,“中國城市未來發展國際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為新華社副社長於紹良現場致辭。新華網 李江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 今天是聯合國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世界城市日”,“中國城市未來發展國際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論壇發來視頻致辭。他呼籲:“世界城市的公民們,請共同行動起來,讓你們的家鄉邁向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論壇活動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共同主辦。潘基文在視頻致辭中說,“為紀念第一個世界城市日,聯合國、中國和全球其他領導人將聚集在一起,討論更綠色、更有張力城市的方案。”
  論壇邀請數十位中外可持續發展典範城市的管理者、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領袖等,圍繞“可持續決定城市未來”主題,從發展理念、經濟轉型、生態文明、社會治理等維度,借鑒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經驗,就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進行了探討。
  “城市的活力意味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只要城市的發展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城市就能為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帶來更好的生活。”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諾德厚說。
  新華社副社長於紹良在致辭中強調,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中,媒體應該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和促進共識、提供公共服務、倡導和傳承城市文明、履行人文關懷”等責任,助推新型城鎮化沿著正確方向健康有序地前行。
  “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兩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突出問題,一個是人的城鎮化問題,一個就是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
  作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新任命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宣傳大使”,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說:“這個稱號,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她表示,不僅她所領導的格力電器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舒適、更加節能環保的產品,她個人也將用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在更大範圍內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論壇宣讀了“中國城市未來發展宣言”:“城市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今天的行動。讓我們齊心協力,共謀發展,創造更和諧美好的城市未來!”
  (2014-10-31 19:29:09)
  
  【延伸閱讀】便利不足成公共設施短板 城市建設如何以人為本?乘客進出地鐵北部汽車站需要爬很長一截樓梯。圖片來源:雲南網 記者 翟劍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陳伊昕)大到廣廈岑樓摩天建築,小至地磚路牌護欄扶梯,城市建設日漸完備,然而規劃不足、缺乏維護等問題卻嚴重影響公共設施的功能發揮,致便利性缺位。同時,部分地標式建築花了很多錢,但財政的實惠卻未必落在百姓的身上。
  多地“奇葩設施”便民性屢遭質疑 維護斷層使形同虛設
  日前,雲南昆明地鐵北部汽車站扶梯由於底部地面開裂而封停月餘,人們只能走樓梯實現“垂直升降”,進站出站要走199級臺階。這一變化迫使旅客不得不費勁爬梯,對於老弱病殘及大件行李攜帶者更為不便,網友直呼虐心。然而,當局尚未給出扶梯再次開通的時間表。
  近來,有關基礎設施不便利的現象散見報端:西安某百米盲道遇井蓋就拐彎變“貪食蛇”,青島一公交車站設在綠化帶致乘客兩次“跨欄”才能上車,重慶“最窄人行道”僅寬0.3米令通行者步步驚心,南京公交車站牌立於高壓變壓器下,不僅造型荒誕不便市民查看,如此設施更存在安全隱患。
  由於中看不中用,類似設施在全國多地“似曾相識”,屢成笑柄。此外,由於維護運營出現“斷層”,原本便民惠民的城建不能發揮原有的功效,反而造成資源空置和財政浪費。
  幾年前,北京的數字信息亭一度風靡,卻因功能陳舊、設備損壞漸無人問津,有的當時淪為廁所。2013年,廣州新落成的同康路自開通後半年內仍未通過市政部門驗收,以致小販占道、設施損壞、貨車橫行,道路維護更陷入權責不明的尷尬境地。最近,鄭州多座洋房式公廁落成兩年,卻由於後期維護陷入“斷層”,或糞便滿地或淪為宿舍。
  中國社科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認為,“重投入、輕維護”是當前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基礎設施的規劃,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且運營成本也非常可觀。然而,很多基礎設施投入後被棄置,有關部門不管不問。同時,資金也是難題,“有錢投入、沒錢維護”的現象也應當引起重視。
  城市建設便民性呈現短板,究其原因,鐘君將此歸因於三點:
  首先,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便民化程度與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有關。城市建設首先應滿足生存溫飽的問題,再考慮便民、生活精緻化的問題。而實現基礎設施便民化,會受到來自現代化水平的制約。其次,這是對規劃問題的重視不足。大到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城鄉規劃,小到對公共設施的設計規劃,有關方面並未受到足夠的關註度。再者,在監管層面,政府也沒有將這些問題納入政績考核監管的範疇,從而導致更多問題的出現。
  對此,鐘君建議,在規劃層面,要建立基礎設施便民利民的服務標準。從標準層面切入,在規劃層面就將其作為硬性規定設置出來。同時,有關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強監管力度。與此同時,維護設施也需要市民的公德心和自覺性。
  “拿來主義式”建築抹殺城市個性 “虛榮地標”能否兼顧以人為本?
  近些年來“山寨建築”在城鄉蔓生,“美國國會”拔地而起,“外國地標”直插縣城。機械地將非本土的文化符號挪移複製,未必能完全用之於民,反倒有抹殺城市個性之嫌。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就曾公開表示,“山寨”和抄襲在建築領域來說是危險的信號,中國建築會在全盤西化或模仿中找不到正確方向和對策,也會導致本土建築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弱勢化、邊緣化。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就曾指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這一表述獲網民點贊,並引髮網友盤點各地奇怪建築,蘇州的城市地標“秋褲門”等赫然在列。
  有分析曾提到,許多受追捧的建築師在各地設計了大批作品,但他們或因不熟悉某地綜合環境,或對當地沒感情,拿出不接地氣的設計。建築曾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創造,應回歸本土化。
  但也有評論指出,“建築地標”產生的背後有權力的影子,如此建築已被異化為滿足功利需要的超尺度裝置藝術,成為“虛榮標誌”。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湯國華表示,“山寨建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地方當政者比較低的文化修養,盲目崇拜外國的古典主義建築。”
  值得註意的是,近些年來引爆輿論的建築,如山西蒲縣的“鳥巢”是地方政府出資修建的文化宮,安徽合肥的“鳥巢”是當地斥資兩億打造的美術館,而江蘇漣水“國會大廈”則是當地環保局的辦公大樓。這一系列建設如何過審獲批,則引坊間聚焦。
  網友“住在長江邊上的劉二娃”稱,“錢花在豪華辦公樓上,民間就多埋下了一份怨,錢花在傻乎乎的標誌性建築上,民間就多了一個笑話”。網友“狗成功”認為,政府出資建設城市應當以人為本,只有致力於民生,讓市民享受文明成果,才能從根本上建設出令百姓滿意的城市。(完)
  (2014-10-30 00:56:11)
  
  【延伸閱讀】多國專家齊聚浙江 共商城市休閑與國際化發展圖為論壇。 吳洪 攝圖為論壇。 吳洪 攝圖為論壇。 吳洪 攝
  中新網杭州10月27日電 (謝盼盼 吳洪)10月27日,2014中國(杭州)休閑發展國際論壇開幕,來自美國、匈牙利、加拿大、英國、德國等多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300餘人齊聚浙江杭州建德,以“休閑發展與城市國際化”為主題,探討現代城市國際化建設道路與休閑產業最新發展趨勢。
  中國(杭州)休閑發展國際論壇始於2004年,至2014年已經舉辦11屆,是國內休閑領域最具歷史和學術水平的論壇之一,也是第16屆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的重要項目。
  經歷工業化的洗禮後,快節奏的工作讓城市的人們渴望回歸休閑生活,27日,在論壇上,多國專家就“休閑發展與城市國際化”展開激烈論戰。
  杭州曾被馬可波羅稱贊為“世界上最華貴的城市”,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葉敏則稱,杭州如今正致力打造“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始終以國際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做法來推進休閑發展,已世界休閑組織冠以“東方休閑之都”美譽。
  杭州市旅游委員會主任李虹以杭州西湖為例,西湖從早年規劃便做出不收門票的決策,併在周邊建設餐廳、交通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多年實行下來,杭州以其開放的姿態成為國際化休閑城市的先行者。
  世界休閑組織理事會主席羅傑·科爾斯獨闢蹊徑,從社區里的一條道路為突破口,談其對經濟和旅游產生的“蝴蝶效應”。
  “美國密歇根州每年花費1.7億美元在自行車消費上”,羅傑·科爾斯認為步行和騎自行車貼上保健、自然等標簽,受到社區的歡迎,如果社區內的道路建設完善,連通公園、博物館、游泳池等休閑設施,將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國際化休閑之路。
  這也得到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公園休憩與旅游學系教授約翰·克朗普頓的贊同,他提出的公園和休閑設施在城市國際化扮演的重要角色與羅傑·科爾斯的觀點有呼應之處。
  據悉,本次論壇還彙集了國內外關於休閑產業發展與休閑促進城市國際化的最新學術研究,為“美麗杭州”建設、旅游休閑產業發展、打造“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提供有效理論支撐。(完)
  (2014-10-27 22:17:09)
  
  【延伸閱讀】台媒:大陸十大空氣污染城市 京津冀占9席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道 台媒稱,大陸環保部空氣質量報告顯示,第三季度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個城市中,有9個城市在京津冀地區。
  據臺灣“中央社”網站10月21日報道,大陸環保部21日在官網公佈9月份和第三季度大陸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大陸今年第三季度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名分別是:濟南(山東)、唐山(河北)、保定(河北)、邢台(河北)、邯鄲(河北)、衡水(河北)、石家莊(河北)、北京、廊坊(河北)和天津。
  報告顯示,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第3季度的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在30.4%到98.9%,平均為55.4%;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4.6%,其中重度污染天數比例為2.9%,無嚴重污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高於74個城市2.2個百分點。
  和去年同期相較,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由47.1%上升為55.4%,提高8.3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有所改善。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指出,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空氣質量,在9月達標天數比例為65.7%;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34.3%,其中重度污染天數比例為2.6%,未出現嚴重污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高於74個城市2.1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45.1%上升為65.7%,升高20.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與上月相比,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58%上升為65.7%,升高7.7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有所改善。
  報告說,綜合分析大陸第三季度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結果顯示,74個城市第三季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9.1%,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16.5%,中度污染為3.7%,重度污染為0.7%,無嚴重污染。保定、濟南、北京等6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北京霧霾天(資料圖)
  (2014-10-22 11:44:01)  (原標題:日媒:中國各地計劃打造200個“智慧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p15epds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