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露宿者,一個對普通市民來說熟悉又陌生的邊緣人群,他們衣衫單薄,白天背著拾荒的麻袋行走街頭,入夜露宿在角落,關鍵字一張涼席一條舊毯就是他們的流動“居所”。
  他們以20-60歲的中青年男性為主,有著不乞討不去救助站兩不原則,堅持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在這座城市裡繁衍建築設計生息。
  有人說露宿者很可憐,也有人嫌他們影關鍵字排名響市容。而在志願者眼中,他們和自己一樣,應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是最早關註廣州露宿者群體的志願團體,已持續8年關懷婚禮道具這一邊緣人群,並親切喚他們為“街友”。在他們的檔案中,記載著眾多街友的信息:年齡、籍貫、愛好、流浪經歷……
  這個關懷露宿者的團隊很年輕,主力由學生和白領組成,從3人小團隊擴展到20 0多人大團隊。20 0 9—2013年,關懷露宿者分隊總提供志願時約1 .86萬個小時,服務露宿者約5640人次,總服務對象約200人,長期幫扶對象有79個,服務對象年紀最長的80多歲,年借錢齡最小僅三歲。
  8年來,志願者一直在摸索更好服務模式,從早期單一的送物資,到開展街頭娛樂活動,再到個案幫扶;除了讓這些邊緣人群得到慰藉,也試圖挖掘他們的潛能,希望幫助他們回歸社會;讓他們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同樣能活得有尊嚴。
  現場
  探訪結束 露宿者唱《分飛燕》
  2月22日晚上7點半,華燈初上的廣州街頭飄著毛毛雨,來自啟智關懷露宿者小分隊的20多名志願者,跟往常一樣來到江灣橋底,為露宿者送飯。
  隊長曉佳已輕車熟路,先為大家簡略介紹了一下橋底露宿者們的基本情況,並提醒新志願者註意事項,“送飯前先打聲招呼問對方需不需要、交談時不能主動問露宿者家事、未經同意不能拍照”……
  接著,由一名老隊員帶三名新人分組行動,每個小組找一名露宿者聊天。
  距離300米遠處的露宿者區,65歲的陳伯“收工”回來了,卸下他的“謀生工具”———裝著拾荒物的蛇皮袋。陳伯已經流浪了四年,與他一同露宿在沿江中路一帶的有十來人,靠撿瓶子紙皮賣廢品為生。平常8點才收工的他們早早回到“居所”,因為這天,志願者會過來陪他們聊天。
  志願者剛走進露宿者生活區,陳伯便揮手熟絡打招呼,“嘿,曉佳,我眼鏡唔見了。”與一般露宿者孤僻獨來獨往不同,這名順德老伯開朗健談,是志願者舉辦街頭活動的常客,他口中提到的眼鏡正是去年參加活動中的獎品。
  昏暗燈光下,志願者遞過飯菜,三人一組圍坐在露宿者面前,陪他們聊天。在他們曬威水史的時候給予鼓勵,在他們講述身世遭遇時報以同情,離開時記錄對方有什麼需求。遇到不願意被“打擾”的露宿者,志願者會悄悄起身離開。
  一班衣著整潔的年輕人席地而坐,圍著露宿者有說有笑的情景,引來圍觀群眾。有散步的白領誇他們真有愛心,也有圍觀大媽破口大罵“你們幫他們乾什麼,不是助長更多人到這來嗎?就是你們這些人,搞得這裡烏煙瘴氣!”
  面對責罵,志願者耐心解釋關懷項目。這樣的狀況,他們並不意外,“大家只看到錶面,並不理解我們做服務的意義。”志願者永哥說。
  晚上十點,露宿者探訪活動在陳伯的粵曲《分飛燕》中畫下句點,志願者與露宿者揮手道別。
  隔閡
  露宿者害怕被抓走 不敢搭話
  從陌生到熟悉,從抵觸到信任,關懷露宿者這條路,志願者走了8年。
  要真正走進這個喜歡獨來獨往的群體,著實不容易,隊長曉佳回憶,大多數露宿者並不缺乏解決溫飽問題的能力,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十分空虛。讓露宿者接納志願者的幫扶,關鍵在於尊重和堅持。
  “一開始探訪露宿者,他們看到我們就起身想跑。”曉佳是名小巧愛笑的潮汕女孩,2009年開始加入關懷露宿者團隊,當時還是名“菜鳥”。曉佳回憶,2009年團隊核心成員只有3人,逢節假日,他們會在網絡召集一批志願者,沿途派送物資。露宿者起初不敢要志願者的東西,以為是救助站的人要遣送他們回老家。志願者也不強求與對方交談,放下物資噓寒問暖幾句便離開。
  幾年下來,服務效果並不明顯,露宿者對志願者態度不冷不熱。有一些志願者退出了探訪行動。
  破冰
  學會當個傾聽者
  2012年,為了改變團隊人員不固定、關懷形式單一現狀,啟智成立專門服務露宿者團隊,起名為關懷露宿者分隊,希望長期關註露宿者群體。曉佳接棒成為分隊隊長。她認為,只靠送物資遠遠不夠,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必須先建立友誼。
  每周六晚,關懷露宿者分隊會定點開展夜間探訪行動,他們帶上物資和登記表與露宿者聊天,不少於兩小時,“只要這樣長時間地傾聽,才能讓他們對志願者留下印象。”曉佳說。
  通過深入聊天,卸下防備的露宿者開始說出願望,想看看報紙、想剪頭髮、想要一個救生圈……
  於是,志願者請來髮型師定期為他們義剪,每次探訪捎來新報紙,甚至老人喜歡吃的辣椒醬,並親切喚他們為街友。
  沮喪
  也曾被街友欺騙
  然而,關懷露宿者的行動也不是一帆風順,在服務4年中,感性的曉佳和志願者也曾遇到被露宿者欺騙。
  有一次,一名新志願者在探訪街友時,一位老伯訴苦說自己頭痛,志願者提出為他買藥,老伯說:“你不知道要買什麼藥,給錢我自己買吧。”當時學生志願者給了老伯幾十塊,此後每次志願者探訪他,老伯都以自己頭痛為藉口,讓志願者給藥錢。此後,曉佳和志願者達成共識,只提供物資幫助,不要直接給錢。
  退休志願者冬青姨也遇過一對母子,說想要找份工作,冬青姨找熟人搭線,為男孩找到一份餐廳洗盤子的工作,當時老闆娘見他衣衫襤褸,給了他1000元去買新衣服,卻沒有再見到他來報道。事後冬青姨在街頭碰到該對母子,問起怎麼沒去工作,對方說不想去了。
  儘管遭遇過不被理解,某些露宿者欺騙,但曉佳和志願者並沒停止服務,“我們相信這都只是個別現象,不能因為個例而放棄對這個群體的幫助。”
  今年關懷露宿者分隊成立個案跟蹤小組,將對現有服務對象進行一對一跟蹤服務,切實解決他們的需求。關於未來,曉佳還有很多的想法,比如為他們建沖涼房,希望感召心理方麵團隊加入,從改變他們形象提升自信。利用網絡論壇、微博等手段介紹流浪者的基本情況,讓市民更深入地瞭解流浪者的生活現狀。 採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聲音
  有屋住誰願意露宿街頭?他們(志願者)對我們很好,不嫌我們臟,這就足夠了。
  ——— 露宿者
  我們無意塑造嘩眾取寵的犀利哥,卻希望他們都能成為這犀利城市生活中的一分子。
  ——— 志願者  (原標題:假如街友欺騙你 不要悲傷 不要心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p15epds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